SSD科学研究 篇七:毛衣战下的中国芯–HIKVISION D200pro 960GB企业级SSD评测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  [http://www.ssdfans.com]  谢谢!

前言

写这篇文章之前,记得罗胖在点评腾讯和阿里的时候有一句话:

合法挣钱,是世界上最有尊严的活法,比做慈善还有尊严,因为一定是创造了价值,而且被用户用钱投票认可的价值。

我觉得下面这家企业同样适用于这句话:

这是成立于2001年的一家中国企业,6年后进入了a&s评选的全球安防50强,8年后全球安防市场份额排名第一,12年后IDC排名国内iSCSI存储市场出货量和销售额双料第一,16年后IDC排名国内外部存储(包含所有存储设备)市场超越了EMC(全球市场存储第一品牌),这就是海康威视HIKVISION。

如果我们说希捷西数三星东芝HGST这些顶级的大容量存储产品的业务总监一年在中国跑的最多的企业,一定是海康威视,因为安防视频存储设备这些需求的HDD是天量的,相对的,海康要拿NAND资源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这个一桩互惠互利的生意。尤其相对西数东芝这些有NAND和HDD工厂的公司而言,跟海康威视做HDD和NAND的买卖生意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举个例子,假如海康愿意捆绑西数HDD,那么西数的NAND低几十个点给海康也不是不能商量的事情,量大为王。所以如果海康要做SSD存储真的是非常具有优势的,但是还缺SSD主控部分的资源。

台北主控有三雄:群联Phison,慧荣SMI和智微JMicon,而其中的智微在于2014年11月在国内成立联芸科技Maxio分离原公司的主控研发业务, 联芸科技率先实现了国内首款自主产权的40nm SSD主控芯片以及一整套的交钥匙方案,更重要的是支持SM2、SM3、SM4国产商用密码安全算法以及国密SM4密码算法。作为做政商起家的海康威视不可能没看到商密国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

从2017年开始海康威视就成为联芸科技的股东,而后一期期增加投资和持股,2018年联芸科技直接迁址到了杭州市阡陌路海康威视总部附近,虽然没有明确的外部公示,但是大家都懂得,海康实际控股了一家国产自有专利的SSD主控公司,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所以接下来很自然地有了第一款国产主控的海康数据中心企业级SSD产品D200pro。

外观以及拆解

HIKVISION D200pro属于目前HIKVISION SATA企业级数据中心系列的次旗舰均衡负载型产品,旗舰按照国际SSD大厂惯例当然是密集写入型产品了,下面是HIKVISION D200pro 960GB的外观。

背面贴标型号标示为HS-SSD-D200 960GB,在Ubuntu下检测SMART参数显示:

• Model Number: HS-SSD-D200PRO/960G

• Serial Number: C23560121

• Firmware Revision: DACBY1C

说明这一颗盘确实是D200pro 960GB,按照我的理解,D200pro应该是D200系列里面优化过固件的一个版本,他们的区分完全依靠固件,进而通过型号检测来进行产品区分,其硬件是不变的。

根据天猫的官方详情,D200pro 960GB的DWPD=4.89,5年,按照TBW = DWPD x365 x Years x User capacity这个公式计算的话:TBW = 4.89 x 365 x 5 x 0.96 = 8567

意味着这个盘提供8567 TB的TBW终身写入量保障,已经非常夸张,直接超越了Intel D3-S4610 960GB的6000 TB的TBW终身写入量。

这盘上手很重,明显有我手里的Samsung PM863a 960GB双倍重量,拆解倒也是非常简单,四颗螺丝,左边的是底板,厚厚的铸铝很重。

PCB正面密集的排布着两颗NAND,一颗缓存,以及10颗钽电容和六颗电感

PCB背面排列着四颗NAND,一颗主控,一颗缓存以及一颗供电芯片。

芯片原理

HIKVISION HKS10201B-B1C主控芯片,号称真正的国产芯,是基于联芸(MAXIO) MAS0901的定制版本,SoC基于ARM9构架,支持4通道,每通道支持8CE。

基本参数如下

 

关于这颗主控的资料实在太少,比如什么构架,SoC的CPU多少核心主频多少,我们都知之甚少,并无法和主流的三星INTEL的主控做直观的参数比较。但是就支持SM2、SM3、SM4国产商用密码安全算法以及国密SM4密码算法而言, 以海康的体量捆绑进去监控设备销售不是问题。

SAMSUNG K4B4G1646E-BYMA是一颗DDR3-1866的512MB(4Gb)缓存,正反面各用一颗,组成1GB容量的缓存阵容。

TOSHIBA TH58TFT1V23BA8H是东芝64层堆栈的3D eTLC闪存,单颗256GB,正反面共六颗共1.5TB,1.5TB的NAND做成960GB,很明显这个盘的OP开到了三分之一容量以上,非常夸张。其中代号V代表是6000 P/E的eTLC,如果这个V换成T的话就是普通的TLC。其实别家拿到什么InHouse的高持久NAND都不见得那么容易,但是海康有巨大的HDD采购需求,海康的视频设备存储设备均是天量的HDD订单,而无论希捷东芝西数三星都是生产HDD的,那么海康想以非常低廉合理的价格拿到这几家中的高持久NAND是很简单的事情。

TH58TFT1V23BA8H内含4个Target

每个Target内部是2个Die,4个Target共有8个Die,每一个Target接驳一个CE,是一颗8Die/4CE的闪存。

供电芯片编号BJR7EA的这颗IC,是来自Silergy的Syt664,负责控制电源供电以及以及异常掉电检测。

PCB共有10颗采用并联模式的钽电容,来自Panasonic,单颗47uF,正反面还有15个空位,如果焊满,是25颗。这就是PLP掉电保护系统最核心的部分。

没有PLP电路的SSD 异常断电会引起数据丢失,因为这些数据在经过缓存区处理之前,还没有被写入到 SSD 里面,这是断电数据就会丢失的原因;

而带有PLP掉电保护的SSD在外界异常断电时,缓冲区里的数据可以在电容放电的几十毫秒内真正写入到 SSD 中,这样防止数据丢失。

D200pro的PLP掉电保护及恢复序列如上,电容放电的设置最大时间为20毫秒,但是这10颗并联的电容至少可以保持40毫秒的放电时间。

定位企业级的数据安全,企业级的SSD光有PLP掉电保护硬件还是不够的,数据端使用了RAID5原理的数据保护校验机制,D200pro的RAID5数据保护会有划分的Die作为RAID5数据校验使用。

从我测试来看,这个盘如我所料没有使用任何SLC Cache,其实企业级的盘就不应该去做什么SLC Cache,就实打实的用开很大的OP用NAND速度去硬抗,来保证速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及寿命,这才是企业级的产品设计维度,要做好产品,首先态度要正确。

这颗SSD官标的DWPD=4.5,年限是5年,所以可以计算出写入全盘的次数是4.5 X 365 X 5 =8212.5,如果换算成终身写入量TBW=8212.5 x 0.96 = 7884TB,已经非常夸张,直接超越了Intel D3-S4610 960GB的6000TB的TBW终身写入量。

企业级测试平台

测试工作站平台

CPU:Intel Xeon-W 2191B(18C 36T MAX Turbo 4.3GHz)

主板:AsrockRack C422 WSI/IPMI

内存:Samsung DDR4-2666 ECC-SoDIMM 16GB x4

SSD:Samsung PM863A 960GB SATA x4

SSD:Samsung SM961 1TB M.2

散热:CoolServer R20

显卡:Nvidia Quadro RTX4000

电源:SilverStone SX650-G

机箱:H’z Mk3s Silver Windows Edition

显示:Benq PD2720U

键盘:CoolerMaster SK621

鼠标:Logitech MX Master 2S

系统: Ubuntu 19.04 X64

系统:MircoSoft Windows 10 Pro WorkStation Edition X64 1809

从这个配置可以看出来,存储方面我是一个典型的三星控。

天堂与地狱

CrystalDiskMark 6.0.2 的空盘1GB数据块和95%满盘32GB数据块的测试对比,可以很直观反应Windows环境下磁盘最好的表现和最差的表现。完全是不动如山,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性能变化,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盘完全是靠NAND速度堆起来的,没有使用任何的SLC Cache。

SNIA稳定态测试

消费级SSD大部分都在NTFS格式下的Windows桌面环境中用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软件进行测试,因为消费级的大部分应用场景确实就那些;而真正适合企业级SSD的测试项目绝对是SNIA组织发布的PTS1.1规范,PTS1.1规范了如何测试企业级闪存设备或固态存储,这也是因为业界希望有一种来比较SSD的科学方法,这也是需要SNIA测试规范的原因。

这个测试,如果性能浮动太大的话,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稳定态直到测试中断,或者如果Earse机制偶发性失效出现问题,这个测试也会中断,所以不是什么盘都能得到最终的测试结果。

SSD的写入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NAND的写入历史。SSD一般有三个写阶段:

1、FOB(全新从盒子里拿出来的状态)

2、Transition(过渡)

3、Steady State(稳定状态)

以上图例来自SINA PTS 1.1测试规范

Transition(过渡)过渡是FOB和稳态的良好表现之间的阶段。大多数情况下,性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下降,直到达到稳定状态为止。SNIA PTS1.1的测试规范则很严格的监控了FOB到稳定态的每一个阶段,以及评估标准帮你去确认你的企业级SSD确实达到了稳定态,所以根据以上溯源我们有了如下的操作:

软件系统及设置

操作系统 : Ubuntu 19.04 Disco Dingo (development branch)

内核版本 : 5.0.0-11-generic

测试软件 : fio-3.12

Number of jobs : 4

Number of outstanding IOs (iodepth) : 32

这个测试使用了4线程进行测试。双核加超线程环境我相信是目前最广普的环境了,比较具有代表性。

SSD的序列号以及固件版本是必须要提供的,说明测试的针对性和客观性。

• Model Number: HS-SSD-D200PRO/960G

• Serial Number: C23560121

• Firmware Revision: DACBY1C

待机温度38度,几乎没有任何读写操作

4K QD32随机写入时刻产生最高温度44度

可以说待机和高速写入状态下的温差不大,控制良好。

1、IOPS测试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预处理:128K持续写入双倍SSD容量

每一轮测试包含.512B,4K,8K,16K,32K,64K,128K,以及1MB数据块大小,每个数据块在100%,95%,65%,50%,35%,5%和0%运行读/写混合测试,各为一分钟。试验由25回合(Round)组成(一个循环需要56分钟,25回合=1400分钟)

使用4K随机写入的IOPS作为测试目标,写入振幅20%平均值与测量值线性最佳拟合线的斜率作为验证进入稳定态的标准

IOPS稳定态验证图-QD32显示使用4K QD32随机写入的IOPS在(0,1,2,3,4)回合进入了稳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两根虚线是20%性能浮动的控制线,必须连续五轮控制在虚线内才有可能通过这个测试,当性能稳定的盘上去,一般来说都是(0,1,2,3,4)直接进入稳定态了,而稳定性差点的盘上去,可能就是(7,8,9,10,11)这样的回合进入了,性能浮动较大的盘如果不能控制在20%以内的话,那就永远通不过这个测试,所以这个环节,从FOB状态到稳定态,D200pro 960GB快速直接进入,而且前五轮性能一直在80000-82000 IOPS之间浮动,振幅很小,远低于通过测试的20%振幅,说明性能在过渡阶段良好,且过渡到稳定态的过程中效能稳定。

IOPS稳态收敛图-QD32显示相关变量如何收敛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IOPS测试2D图-QD32

OPS测试3D图-QD32

在稳定态下,4K QD32随机读84230.0 IOPS,随机写81501.0 IOPS。

虽然主控此时在不停的协调整个读写过程,应付不同数据块大小,不同读写比例的频繁切换,理论上硬件资源已经被榨干,就看此时此刻的主控还能否保证NAND的稳定高速读写。

测试结果全程无0 IOPS的数据出现,稳定态下的随机读,随机写和随机读写保持稳定渐进趋势,每个数据块大小读写与混合读写均能顺利完成测试,都是稳定态下效能稳定的体现。

这个测试由于是高速连续不间断轰炸,所以固件根本没有时间去GC回复效能,实打实的打出了这个盘最差状态下的表现。

这个测试的目的其实是模拟一个残酷且频繁的操作环境,将主控资源榨干到接近0,测试表现力,建立起一个最低的性能基线,然后给桌面版或者服务器端客户一个应用体验的参考,说的俗一些就是你们在实际服务器应用里再怎么瞎折腾也只会比这个结果更好,不会更差。

2、带宽测试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对于[‘1024k’, ’64k’, ‘8k’, ‘4k’, ‘512’]数据块大小进行持续读写60秒为一回合(Round)

使用1024K持续写入的吞吐量作为测试目标,写入振幅20%平均值与测量值线性最佳拟合线的斜率作为验证进入稳定态的标准

带宽稳定态验证图-QD32显示D200pro 960GB在执行1024K QD32持续写入的时候,在(0,1,2,3,4)回合直接进入了稳态,稳定性很好,虽然验证标准给出了写入振幅20%平均值与测量值线性最佳拟合线的斜率的条件,但是几乎五个回合的最大振幅在5%左右,所以首回合测试直接进入稳定态。

带宽稳态收敛图-QD32显示相关变量如何收敛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读写带宽测试2D图-QD32

我们可以看到QD32深度下持续读写各个数据块下的平均表现力,持续读最大带宽538.447 MB/S,持续写最大带宽424.128 MB/S,这是稳定态下面NAND的真实表现力。

3、延迟测试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预处理:128K持续写入双倍SSD容量

对于[‘8k’,’4k’,’512’]数据块大小进行100%读,65%读35%写,100%写的随机读写测试,测量最大最小以及平均的延迟,60秒为一个回合(Round)

使用4K随机写入的平均延迟作为测试目标,写入振幅20%平均值与测量值线性最佳拟合线的斜率作为验证进入稳定态的标准

延迟稳定态确认图-QD32显示了4K QD32随机写入过程中的平均延迟的均线在29微秒左右,在(0,1,2,3,4)回合达到了稳定态

延迟稳定态收敛图-QD32显示相关变量如何收敛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平均延迟在所有进程中的表现在0.029毫秒到0.145毫秒之间。

最大延迟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主控资源的充足度以及LDPC解码资源和耗费时间问题之间的平衡调节问题了,相对于3D TLC而言,写入部分的最大延迟普遍性高一些和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1、主控的资源,比如主控的主频以及核心数,ARM构架或者MIPS构架的实际效能。

2、LDPC硬软解码的能力。

3、主控固件的硬软件开发能力。

D200pro 960GB最大延迟在所有进程中的表现在7.002毫秒到16.095毫秒之间。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混合读写其实最大延迟都差不多,但是单看一个数据块大小下的纯读或者纯写就会看出到此消彼长的趋势,我的感觉是主控的硬件资源不是非常充足,所以RD有意的去针对性的优化了最大延迟部分,比如4K部分最大优化读,而8K部分则去优化了写的部分,因为硬件资源有限,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还是那句话,主控资源就是个天平,看你偏向哪一个参数部分。

关于最大延迟部分,举个例子消费级SATA盘中的SMI2258H主控+TSB 64层3D TLC的盘在这个测试中随机写最大延迟普遍在700毫秒以上,这不知道能否加深对于企业级和消费者之间定位的理解。

平均和最大延迟3D图-QD32是整个以上延迟方面表现的汇总数据。

4、写饱和度测试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执行4K随机写入1分钟为一回合(Round),写入4倍全盘容量或者24h,以先达到者为准

计算各个回合的平均IOPS(Avg IOPS)和平均延迟(Avg Latency)

写饱和平均IOPS图-QD32

这个测试写入了150多轮也就是150多分钟才写满4倍全盘容量,纯写入任务相对于混合读写比例的测试要简单很多,这个测试的压力程度较低,主要考验NAND写入性能的稳定性,所以从空盘到写满四倍全盘容量的过程中没有发现4K随机写入性能发生衰减,4K QD32随机写入稳定在8.3W IOPS附近。

写饱和平均延迟图-QD32显示D200pro 960GB平均延迟稳定在1.5-1.6毫秒。

这个测试实际是个镜像测试,可以发现其实IOPS的上升和平均延迟的下降是个镜像关系,IOPS上升了,平均延迟就会下降,反之同理,他们保持着相对的同步性,且非常直观。

对比测试

所谓孤木不成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以该有的伤害还是必要的。

这次我加入对比测试的产品有Intel DC S4610 960GB和Samsung PM863a 960GB,都是各家大厂的镇宅级企业级数据中心SSD,NAND使用的是IMFT或者Samsung出品的的3D TLC,只有这种级别的产品对比才具备客观性。其实企业级的官方标称是在某种特定应用下获取,大部分都留有比较充沛的余量,说通俗一点就是留了一手,刻意降低了某些速度尤其是写入方面的指标。

光谈型号不谈固件其实很业余,提供产品序列号和固件版本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行为。

HIKVISION D200pro 960GB

• Model Number: HS-SSD-D200PRO/960G

• Serial Number: C23560121

• Firmware Revision: DACBY1C

Intel D3-S4610 960GB

• Model Number: INTEL SSDSC2KG960G8

• Serial Number: PHYG84830078960CGN

• Firmware Revision: XCV10100

Samsung PM863a 960GB

• Model Number: SAMSUNG MZ7LM960HCHP-00003

• Serial Number: S1YHNXAG801593

• Firmware Revision: GXT1003Q

1、IOPS测试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预处理:128K持续写入双倍SSD容量

每一轮测试包含.512B,4K,8K,16K,32K,64K,128K,以及1MB数据块大小,每个数据块在100%,95%,65%,50%,35%,5%和0%运行读/写混合测试,各为一分钟。试验由25回合(Round)组成(一个循环需要56分钟,25回合=1400分钟)

使用4K随机写入的IOPS作为测试目标,写入振幅20%平均值与测量值线性最佳拟合线的斜率作为验证进入稳定态的标准

IOPS稳定态测试部分,三个盘都是(0,1,2,3,4)回合直接进入了稳定态,但是振幅来说,D200pro最小,说明稳定性最好,平均的IOPS而言S4610均线在85000 IOPS左右,D200pro在82000 IOPS附近,而PM863a在59000 IOPS附近。

4K QD32的随机读,三者均可以稳定在80000 IOPS以上,PM863a>S4610>D200pro

4K QD32的混合50%随机读写,三者均可稳定在60000 IOPS以上,S4610>PM863a>D200pro

4K QD32的随机写,PM863a稳定在60000 IOPS以上,但是D200pro和S4610均可稳定在80000 IOPS以上,S4610>D200pro>PM863a

这个部分,三星是做了产品线定位布局的,因为SM863a针对密集型写入,而PM863a定位在均衡负载,但是这里明显偏向密集读取类型,写入部分弱化太多。S4610是当之无愧的均衡负载类型,无论哪个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现,而D200pro跟着这些大佬盘也并不逊色,稳稳紧跟S4610。

2、带宽测试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对于[‘1024k’, ’64k’, ‘8k’, ‘4k’, ‘512’]数据块大小进行持续读写60秒为一回合(Round)

使用1024K持续写入的吞吐量作为测试目标,写入振幅20%平均值与测量值线性最佳拟合线的斜率作为验证进入稳定态的标准

带宽稳定态测试部分考验1024K QD32持续写入的吞吐量,三个盘都是(0,1,2,3,4)回合直接进入了稳定态,但是振幅来说S4610和PM863a都能稳定在平均500MB/S,而且五个点保持水平一条线,而D200pro明显第一个点从480MB/S落到第二点425MB/S附近,虽然后面四点能保持一条水平线,但是确实带宽测试部分的稳定度来说不如两位大佬。还是那句话,我怀疑D200pro这颗主控的硬件资源不是很强,SoC CPU部分的核心数或者主频至少没有前两位大佬强。

1M QD32的持续读,三者均可以稳定在400MB/S以上,S4610>PM863a>D200pro

1M QD32的持续写,三者均可以稳定在500MB/S以上,D200pro>S4610>PM863a

64K QD32的持续读,三者均可以稳定在400MB/S以上,PM863a>S4610>D200pro

64K QD32的持续写,三者均可以稳定在480MB/S以上,PM863a>S4610>D200pro

8K QD32的持续读,S4610这次意想不到的掉在220MB/S附近,而其余两个盘均可以稳定在400MB/S以上,PM863a>D200pro>S4610

8K QD32的持续写,三者均可以稳定在460MB/S以上,PM863a>S4610>D200pro

这个测试其实最优的是PM863a,而D200pro依然稳稳跟着,表现不出彩,但是就是很稳跟随。

3、延迟测试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预处理:128K持续写入双倍SSD容量

对于[‘8k’,’4k’,’512’]数据块大小进行100%读,65%读35%写,100%写的随机读写测试,测量最大最小以及平均的延迟,60秒为一个回合(Round)

使用4K随机写入的平均延迟作为测试目标,写入振幅20%平均值与测量值线性最佳拟合线的斜率作为验证进入稳定态的标准

延迟稳定态测试部分,使用4K QD32随机写入的平均延迟作为测试目标,这里S4610和D200都是(0,1,2,3,4)回合直接进入了稳定态,而PM863a则第一轮直接抛弃,从(1,2,3,4,5)回合才进入了稳定态,这个部分的高下就立判了,虽然从综合延迟来说,PM863a的均线在28微秒附近,而D200pro在29微秒附近,S4610则在36微秒附近了,从这一轮的稳定性而言,D200pro综合表现最优。

4K QD32的随机读,平均延迟三者均可以稳定在0.12毫秒以内,延迟PM863a>S4610>D200pro,所以总体D200pro最优。

4K QD32的混合65/35%随机读写,三者均可稳定在0.09毫秒以内,PM863a=D200pro>S4610,所以S4610最优。

4K QD32的随机写,三者均可稳定在0.04毫秒以内,S4610>D200pro>PM863a,所以PM863a最优。

这一轮真的很难分高下,我只能说,D200pro始终保持着稳健出色的表现,综合而言,我认为D200最优。

4、写饱和度测试

测试方法

进行Secure Erase安全擦除

执行4K随机写入1分钟为一回合(Round),写入4倍全盘容量或者24h,以先达到者为准

计算各个回合的平均IOPS(Avg IOPS)和平均延迟(Avg Latency)

这个测试其实同时考验了4K QD32随机写入的速度和稳定,写入速度又快又稳的会胜出,这里先达到的是S4610,然后是PM863a,最后是D200pro,虽然三者的线都很稳也很水平,但是IOPS高者胜出,虽然三者都有80000 IOPS以上,但是S4610>PM863a>D200pro。很明显,S4610最优。

总结

这四个测试做下来,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一个问题:其实SSD设计就像天平,资源是一定的,所以要在有限的资源内部做调节来平衡系统,所以这里强那里就弱,初衷就是为了谋求一个方面的合理性提升,选择稳定或者是选择性能这个问题相信无论对于Intel还是Samsung这种大佬级别的厂家也是颇为头疼的问题。

PM863a说是均衡负载类型,但是测出来是明显的密集读取类型,DWPD和TBW都是明显的写入弱化;S4610是个很出色的均衡负载类型,除了8K QD32的持续读是固件有意还是无意的做了弱化,DWPD和TBW都设定的比较亮眼;而D200pro始终在平衡方面做的非常出色,无论混合读写还是延迟部分,还是稳定性部分都令我刮目相看,我甚至很难相信这是个国产自主产权的产品,唯一令人遗憾的是主控的硬件资源可能没有对手那样强大,所以1024K QD32持续写入部分的稳定性和两位大佬级别的对手来比较的话还是有点瑕疵,这个部分看看是否可以通过加强散热提高ARM9的CPU主频部分来解决,DWPD和TBW部分目前是最高设定。

但是,但是我又说到但是了,企业级SSD的软件生态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否认,Intel SSD Data Center Tools是最好用的企业级SSD管理软件,而且VMare,Linux和Window都有版本支持;三星的Samsung SSD DC Toolkit也有Linux版本,而HIKVISION则需要迅速在VMare,Linux和Window的软件支持方面做好企业级存储的开发支撑,这是快速布局打造企业级存储生态所必需要走的一步!那么就目前D200pro 960GB的性能和稳定性部分的测试表现而言,已经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级SATA SSD产品所应具有的表现了。

对于消费级而言,海康同样推出一款采用同样主控和eTLC以及PLP掉电保护电路的产品E200pro,并且采用透明外壳,闪存主控缓存型号一目了然。

中国有句古话,时势造英雄,尤其在当前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之下,电子产品的关税和价格可能会持续节节攀高,而进口电子产品的途径会越来越窄,海康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支持中国商密国密算法主控的企业级以及消费级产品,布局不可谓不深远。

分类目录 SSD, 产品评测, 技术文章.
扫一扫二维码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ssdfans关注(添加朋友->点最下面的公众号->搜索ssdfans),可以经常看到SSD技术和产业的文章(SSD Fans只推送干货)。
ssdfans微信群介绍
技术讨论群 覆盖2000多位中国和世界华人圈SSD以及存储技术精英
固件、软件、测试群 固件、软件和测试技术讨论
异构计算群 讨论人工智能和GPU、FPGA、CPU异构计算
ASIC-FPGA群 芯片和FPGA硬件技术讨论群
闪存器件群 NAND、3D XPoint等固态存储介质技术讨论
企业级 企业级SSD、企业级存储
销售群 全国SSD供应商都在这里,砍砍价,会比某东便宜20%
工作求职群 存储行业换工作,发招聘,要关注各大公司招聘信息,赶快来
高管群 各大SSD相关存储公司高管和创始人、投资人

想加入这些群,请微信扫描下面二维码,或搜索nanoarchplus,加阿呆为微信好友,介绍你的昵称-单位-职务,注明群名,拉你进群。SSD业界需要什么帮助,也可以找阿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