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杰
话说最近几天颇不宁静,关于cache coherence的新闻此起彼伏,大家都很热闹。因此觉得有必要把大家摆在一起看看,各家的风格以及目的。
CCIX
从今年5月第一次发布CCIX的新闻,过了半年,主要变化:
- 从7个成员公司,扩展到了23个。其中包含了连接件,软件,ASIC IP公司
- 升级现有的16Gbps 的总线到25Gbps,明确实用现有的PCIE的PHY,升级到PCIE4.0
- 明确2017年会有产品出现,Xilinx的16nm的FPGA器件会支持CCIX
- 支持多个ISA,明确没有任何软件层面的改动,方便大家使用AFU。
Gen-Z
https://www.hpcwire.com/2016/10/12/gen-z-consortium-new-interconnect/
俺已经道听途说了大半年,正式出来之后,还是有点小兴奋
- 19个成员,主要是系统,存储器厂商,当然起源还是HP的the machine 项目以及和SanDisk的RRAM的联盟。因此很明确是存储器的Fabric。
- 复用Ethernet的PHY Layer,因此最大可以支持到112GT/s (PM4). 现在25,28,56 GT/s 都不在话下
- 目前计划支持到100+GB/s的memory通道。
- 对于cache coherence的支持比较灵活,自己的可以,第三方的也可以。
OpenCAPI
https://www.hpcwire.com/2016/10/14/opencapi-takes-on-pcie/
之前是Open Power的CAPI,基于PCIE的协议的一致性协议。目前随着Power9的发布独立出来。
- 9个重量级的成员,Google在里面,这个是现在的新权贵在背书。[1]
- 作为Cache coherence 最资深的玩家,和目前支持内存总量最大的厂家,在NDP的时代一定要发挥余热。
- 毫无意外,从16Gbps到了25Gbps。号称4X的PCIE 4.0的带宽
-
更多的亮点还在是Power 9, 8个DDR4, 48个25G Link,120GB/的内存带宽,8T的容量
说了这些发布之后,大家会问,为毛在全民P2P,O2O的年代,纠结这些东东。原因拿一个业内人士的评论,”这些人被Intel逼急了”。Intel在2015年年中收购了Altera之后的最新的举动就是close了他的QPI/KTI的连接。原因很简单,垄断。大家说Intel的CPU在数据中心的占有率是99.95%, 不知道那个0.5% 多大程度是面子上的事。
UP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l_QuickPath_Interconnect
起源据称是被HP的卡莉卖掉的Alpha技术,目前演进到了UPI,但是因为不公开的原因,大家并不知道太多。从目前Intel公开的资料,可以看到他们的规划如下。[2]
好了,目前猪脚都到齐了,这场戏的大幕也就准备拉开了。
[1] http://files.opencompute.org/oc/public.php?service=files&t=d8d74405ff5eb9dbb051abf1a06048e7
[2] https://www.ece.cmu.edu/~calcm/carl/lib/exe/fetch.php?media=carl15-gupta.pdf